今年以来,充电桩不断获得政策的大力支持。2023年,已经有多个城市计划要加快充电站建设,截至2022年底,国内车桩比为:1。根据工信部计划,2025年我国将实现车桩比2:1,2030年实现车桩比1:1。
积极的大环境下,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今年4月,全国充电桩保有量万台,同比增长83%,环比增长4%。今年前4个月全国累计新增充电桩万台,同比增加25%。
时至今日,充电桩产业链背后站满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代表企业,有车企、电池供应商、传统充电桩产业、第三方运营……似乎,只要它们足够努力,就能轻松吃到充电桩的红利。但摆在它们面前的又是充电桩盈利的艰难。
据悉,在充电桩建设运营中,一般成本回收周期长达5年左右,不少车企也出面回应充电桩的布局更多是为了服务车主,做好了初期不盈利的准备。但2023年下半年,充电桩布局陆陆续续迎来盈利期,尤其一些传统企业,例如通合科技、盛弘股份等。
这又让整个产业链看到了希望,充电桩生意场里,家家都在等待崛起。
充电桩后“人满为患”
充电桩之所以成为整个新能源赛道上的必争之地,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其增速开始反超新能源汽车本身。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增长为35%,但充电桩的产量增长却一度高达。
中信证券的数据也显示,在2022年到2025年,国内充电桩复合增速将达到45%,远远高于新能源汽车的27%,充电桩背后,一时间人满为患。这其中,最活跃的莫过于各大车企,据新能源排行榜数据,截至2023年8月底,蔚来、特斯拉和大众分列基建榜前3名,设施总量分别为4838个、2300个和1250个。
剩下的几大品牌中,理想计划在今年年底建成300个充电站;小鹏将在2025年底建成3000个超快充站,2027年底建成5000个;极氪能源接入第三方公共充电枪超55万个,全国城市覆盖率超96%;广汽埃安计划2025年将建成2000座超级充换电中心和超过20000个充电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