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发展看中国,充电网络发展同样看中国。去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高层论坛上点名充电桩行业TOP4取得好成绩。
TOP4中的云快充格外引人关注——它不像国家电网背景强大,不像特来电既搞制造也搞运营,唯一类似的是和它同样发迹于江苏的星星充电,双方都对充电桩共享化心得满满。但云快充在平台化的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公用充电桩数量实际排名第一,比星星充电还多了近五万根充电桩。
过去几年,云快充的谋划得到了资本的赏识,蔚来、宁德时代、OPPO相继投资。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曾经看起来"躺赢"充电桩建设潮的平台模式开始出现疲态,运营维护和用户权益均有漏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是充电桩的红利期,也是混乱期,先吃到红利的云快充看似有前瞻意识,决定深入发展能源网,但这些宏大布局能否落地还是两说。眼下,那些平台型企业最头疼的竞争和管理问题,正在对云快充提出警示:平台化虽然向来是滚雪球利器,但对充电桩这种复杂的线下产业来说,这杯"美酒",也容易伤人醉人。
看充电桩行业发展形势如何,只需要中国充电联盟的一纸报告。《2023年9月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显示,截止2023年9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764.2万台,同比增加70.3%。其中,主要运营商的充电桩数量分别是特来电465932台,星星充电419341台,云快充397288台。
但是,如果只看公用充电桩,这个排行就得变一变:云快充365765台,319232台,217169台。何为公用?不绝对归属于某个平台,而是接入各个平台。简而言之,云快充赢在平台"连接"众多充电桩。
它并非天生对平台化青睐,而是被充电桩的重资产"打过脸",成为彻底转型的另类。
云快充的创始人田波原本就职于政府部门,对风口的敏锐度更高,最初便是看到了电动车机遇下海从商。2015年,田波拉上几位来自充电设备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朋友创业,以运营商形式经营了三年,选址、建站、买桩、运营全部自己干——直到2016年,云快充认识到如此"卷"他们没有优势,也得不到太多机会,轻"桩"上阵成为必然。